鑽石-純潔無暇、永恆堅貞

       英文名稱Diamond,由希臘文Adamas而來,意思是堅硬無比、無可匹敵,又稱為「金剛石」、「金剛鑽」。被人們引申為對愛情的忠貞不渝與永恆。它是世界上最硬的礦物,可以在任何寶石上劃下痕跡,另一個特點是折光率很高,它幾乎可以反射所有光線,這也是鑽石看起來特別閃亮耀眼的原因。而且鑽石的主要成分為碳,所以化學性質穩定,在常溫下不會受到酸鹼作用的侵蝕。(判斷鑽石的4C法請參閱 鑽石篇;想看各種鑽石款式請點 鑽戒鑽墜

       世界上有名的鑽石:
       1.希望之鑽 - 1642年,這顆藍寶石自印度被挖掘出來,周圍16顆梨形及枕形切割的白鑽做成項墜,鑲在45顆白鑽打造的項鍊上,26年後落到路易十四手中,路易十四稱這顆寶鑽為「法國藍寶石(French Blue)」。傳說,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戴過這顆藍鑽後就去世了,寶石便留傳到路易十五手中,這位多情的國王雖沒有親自帶過這顆寶鑽,但是他曾將寶鑽借給他的情婦杜白禮女爵(Countess DuBarry),在法國大革命期間這位女爵不幸慘遭斬首下場。歷史走入路易十六王朝時期,經常佩戴這顆寶鑽的瑪麗皇后(Marie Antoinette),也難逃斬首厄運。1824年,藍寶石找到了新主人亨利‧費力普‧霍普(Henry Philip Hope),被命名為「希望之星」(The Hope Diamond)。20世紀初期,「希望之星」在歐洲經過幾次易手,被多次切割重新鑲嵌造型,但寶鑽的悲劇歷史卻並沒有因此而結束。20年代初期,寶鑽由美國華府社交名流愛芙琳‧沃什‧麥可林(Evelyn Walsh MacLean)擁有。可是結局是其子遭謀殺,而其夫則被卷入政府醜聞。直至1949年藍鑽被富豪海瑞‧溫斯頓收購,為了終結寶鑽的厄運,他將「希望之星」藍寶石捐贈給美國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史密斯機構(Smithsonian museum),成為該博物館最受歡迎的收藏品。
       2.攝政王 - 英文名稱為Regent,重140.5克拉,無色,古墊形琢刻形狀,原產于印度,在世界著名鑽石中排第十五位,現收藏于法國巴黎盧浮宮阿波羅藝術館。傳說,在1701年,印度的一個奴隸找到一顆重約400克拉的金剛石,他為了把寶石帶出礦山,忍痛割破自己的大腿,將寶石藏在皮肉之中,然後纏上綁帶,逃出了礦區,但後來他在出海的船上被船長搶走寶石後葬身大海。船長又將這塊寶石賣給了商人。經過幾次轉手寶石落到了英國總督手中,但幾次戰爭之後,寶石最終落戶于法國。
       3.南非之星 - 英文名稱為Star of South Africa,重47.55克拉,無色,梨形琢刻形狀,原產于南非,是一顆極優質的凈水鑽,原鑽石重83.5克拉。1866年,南非金伯利城的一個女孩拾到一顆巨大的金剛石,把它送給了獵人尼科克。後來經過幾次轉手,金剛石以當時的價值12500英磅賣給利立非公司。金伯利城有金剛石的消息像閃電一樣迅速震動了整個南非,並傳遍了全世界。
       4.光明之山 - 重108.97克拉,無色,橢圓形琢刻形狀,原產于印度戈爾康達,在世界著名鑽石中排名第三十三位。光明之山的原石據說重800克拉,經過寶石工匠第一次磨制後成為191克拉的大鑽,以後又被重新磨制為108.97克拉。這顆大鑽石原來歸印度莫臥兒皇帝所有,1739年被波斯皇帝納狄爾奪走。1747年納狄爾被暗殺,貴族阿貝德爾趁機搶奪了這顆鑽石。一百多年以後,1849年在英國吞併印度的旁遮普戰爭中,英國總督戴胥勳爵奪取了這顆寶石,並在後來貢獻給了英國維多利亞女王。最後,光明之山鑽石被永久鑲嵌在了英王的皇冠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