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67年丹泉石在東非的坦桑尼亞北方Merelani hill地區被發現,寶石學家將其歸類在以成分矽、鈣、鋁為主的黝簾石中。後來因為知名品牌Tiffany & Co介入行銷,並以發現地TANZANITE命名,也被稱為「坦桑石」,挾著丹泉石美麗的外表與蒂芬尼的強烈推動下,丹泉石迅速的在寶石市場中取得席位。

       同樣是以美麗湛藍色著名的藍寶石與丹泉石,在顏色的表現上有著很接近的特色,因物最被收藏家認可的藍色與紫色,會左右它們最後的價值。藍色是主要的顏色,太淡太深或顏色分布不均等都會影響它的價值,其次就是讓整體顏色加分的次色部分,紫色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。藍中帶紫的"絲絨藍"是最令人陶醉的顏色,紫色在藍色寶石中有著畫龍點睛般的效果,這種略帶神秘的高貴感,正是藍寶石被喜愛的重要原因之一,正巧,丹泉石也具有這樣的特色,當需要使用大量的藍色寶石作為素材時,因考慮到成本效益,丹泉石就成了很重要的替代品。

       丹泉石的原礦大多呈現出褐色外表,在遇熱後(約攝氏600-650度)會轉變為消費大眾所熟悉的外觀,今日市場上95%的藍色丹泉石均是熱處理的成果。丹泉石的另一項特色在於它的乾淨度,市場上會將同樣顏色等級的丹泉石,再依其個別的乾淨度來進一步區隔出市場價值。

       丹泉石顏色的展現和切磨有著密切的關連,由於有多向色性的緣故,切磨的方向會影響寶石的正面顏色,切磨前需考慮經濟效益。切出藍紫色的重量損耗,少於純藍或靛藍的顏色,這也是市面上大多數的丹泉石正面顏色以藍紫色為多,而純藍顏色較少,兩者間平衡的取捨在於較優質的藍或靛藍色,會有較高的克拉單價,也就是切磨師必需在顆粒小、顏色佳和較大顆的藍紫色中做抉擇。其硬度為莫氏6到7度之間,韌度則為尚可至劣等,因其內有一個劈裂方向,並對驟然溫度改變所產生的熱衝擊相當敏感,珠寶製作者在將其鑲嵌成每日配戴的珠寶時,需將此堅固性列入考慮。